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我国生物源农药产品研发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未来又该如何发展?
来源:《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22年第1期    2022-4-15 10:16:00
    

    农药作为防控作物病虫害、调节作物生长、促进粮食增产的一种投入品,长久以来在保障农业生产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化学农药的滥用带来了土壤、水源污染,食品质量安全等问题,据统计,2015年我国的农药总用量超过了180万吨,远超发达国家。而作为一种绿色无公害的农药,生物农药对各类病虫害的选择性强,残留量少,产生抗药性的概率也低,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快了研发脚步。狭义的生物农药是指直接利用动植物及微生物的生物活体作为有效成分的农药,广义的生物农药即生物源农药,指利用生物活体、从生物体提取的物质、生物代谢过程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人工合成的与天然化合物结构相同的物质等生产应用的农药,主要包括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农用抗生素以及天敌生物。我国的《农药登记资料要求》中明确规定了植物源农药是指有效成分直接来源于植物体的农药,微生物农药是指以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微生物或基因修饰的微生物等活体为有效成分的农药,生物化学农药是指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农药:一是对防治对象没有直接毒性,而只有调节生长、干扰交配或引诱等特殊作用;二是天然化合物,如果是人工合成的,其结构应与天然化合物相同(允许异构体比例的差异),包括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天然植物抗诱剂、天然昆虫生长调节剂、化学信息物质和其他生物化学农药。而农用抗生素是指在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天然有机物,在较低浓度下对植物病虫害有特异性药理作用。

    根据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围绕解决我国化肥农药施用过量、化肥农药替代品缺乏等问题,中央财政启动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以下简称“两减专项”)。“两减专项”主要通过化学肥料和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限量标准、肥料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3个层次的研究构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2016—2018年,“两减专项”在基础理论研究、共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推广3个领域内共启动了49个项目,其中38个项目和农药研发利用相关,涉及农业生物药物分子标靶发现、农药活体生物农药增效机制、天然生物农药合成技术、农药产品创制、主要经济作物和农作物的农药减施技术集成与示范等研究。经过5年的项目实施,“两减专项”在生物源农药领域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统计分析了“两减专项”在生物源农药产品研发、专利申请、标准制定、专著出版、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主要进展,以期为生物源农药研发、生产与应用领域内的科研工作者、生产与经营主体、管理部门、使用用户等提供参考。

    01、生物源农药产品及技术应用

    1.1  生物源农药登记情况

    “两减专项”实施以来,在生物源农药产品的研发上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截至到2021年9月,研发并取得农药登记证的生物源农药达48种(图1),占“两减专项”所有登记产品的15%左右。其中,植物源新农药9个,有效成分包括苯丙烯菌酮、小檗碱、蛇床子、除虫菊素、茶皂素等,可防治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桃树褐腐病、甘蓝菜青虫等病虫害;微生物农药20个,是登记数量最多的农药类型,有效成分包括沼泽红假单胞菌PSB-S、嗜硫小红卵菌HNI-1、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可用于防治番茄枯萎病、小麦全蚀病、油菜菌核病、大白菜根肿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与白叶枯病、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生物化学农药10个,有效成分包括24-表芸苔素内酯、冠菌素等,登记类型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绿盲蝽性信息素等;农用抗生素9个,有效成分包括井冈霉素、中生菌素、多杀霉素等,可防治白菜软腐病、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甘蓝小菜蛾、烟草靶斑病等病虫害。从取得登记的农药类别来看,杀菌剂占比最多,达40.82%,其次是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为38.78%和16.33%(图2)。

我国生物源农药产品研发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未来又该如何发展?

我国生物源农药产品研发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未来又该如何发展?

    由于2017年我国修订了《农药管理条例》,新条例规定天敌昆虫产品不再进行农药产品登记或备案,因此以上生物源农药产品未统计天敌昆虫数量。但“两减专项”专门设置了“天敌昆虫防控技术及产品研发”项目,该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牵头,在专项实施期间,针对农业上重要害虫、害螨及线虫等有害生物,筛选评价了315种天敌昆虫,包括寄生性天敌210种、捕食性天敌105种,从中挖掘出33种新型天敌昆虫并建立室内种群,包括云食蚧蚜小蜂、长柄匙胸瘿蜂等新天敌;建立天敌昆虫及捕食螨产业化生产基地18个,包括黑龙江、吉林等地的赤眼蜂、蚜茧蜂、蚜小蜂、黑卵蜂等寄生性天敌昆虫生产基地8个,北京、河北、山东等地的瓢虫、草蛉、蠋蝽、小花蝽等捕食性天敌昆虫生产基地7个,福建、重庆等地建立的捕食螨生产基地3个;建立天敌产品规模化生产线22条,创制天敌昆虫、捕食螨产品30余种,累计扩繁各类天敌产品3,500亿头,天敌昆虫防控技术及产品推广示范累计达400余万亩。

    1.2  典型生物源农药产品

    在“两减专项”实施期间,共3项生物源农药产品入选了省部级主推产品,包括植物免疫诱导蛋白制剂阿泰灵、8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和绿盲蝽性诱剂。

    (1)植物免疫诱导剂——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

    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是经极细链格孢菌发酵提取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一、稳定的蛋白质,自然条件下可分解成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成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邱德文牵头的项目将植物免疫诱抗蛋白“极细链格孢激活蛋白”与氨基寡糖素科学配伍,利用两种成分的相互增效作用,激发药剂潜能,提高作物抗性及防治效果,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个抗植物病毒病的蛋白质植物免疫诱导剂——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农药登记证号:PD20171725;商品名:阿泰灵),该产品可防治水稻、番茄和烟草病毒病、西瓜枯萎病、白菜软腐病、柑橘溃疡病,对农作物重要病害综合防效达65%,提高作物产量8%~15%。目前,阿泰灵已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商品产能达500吨/年,应用推广面积5,000余万亩。该产品入选“2019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

    (2)对天敌安全的细菌杀虫剂——8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

    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菌株可以高效侵染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缨翅目的30多种重要农业害虫,但不侵染蜻蜓、寄生蜂等天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杰牵头的项目研制出8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农药登记证号:PD20171744),该产品可用于防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果蔬作物等21种(类)作物的20多种(类)害虫,防治对象包括叶婵、木虱、稻飞虱、蝗虫、蚜虫、草地贪夜蛾、天牛、稻纵卷叶螟、黄条跳甲、白粉虱等。2018—2020年,该产品被全国农技中心列为水稻重大害虫防治推荐产品,被湖北省、江苏省、上海市、重庆市等省市列为推荐农药,目前已在湖北、广东、海南、贵州等14个省(市)的水稻上大面积推广示范与应用,应用面积约200多万亩。该产品入选2017年度“全国农业农村十大新产品”。

    (3)绿盲蝽性诱剂

    绿盲蝽是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一种农业害虫,给棉花等经济作物生产造成重大危害。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陆宴辉牵头的项目通过模拟绿盲蝽的性信息素组分与比例,并利用缓释技术控制组分释放速度及比例,研发出田间持效期超过6周的绿盲蝽性诱剂产品。该产品能够有效诱杀绿盲蝽雄性成虫,直接降低其发生为害,并减少后代的繁衍数量;同时能够精准监测种群消长动态,指导田间绿盲蝽的适时科学防控,可用于棉花、茶树、果树等作物上绿盲蝽种群监测与绿色防控。该产品是我国首个正式登记的非蛾类昆虫的性诱剂产品(农药登记证号:PD20190106),也是国内外首个商业化应用的盲蝽类害虫性诱剂,目前已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该产品入选2017年“中国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

    除了以上产品,“两减专项”还获得了一大批具有突破性、原创性的生物源农药产品,本文选择了其中10项典型产品进行介绍,包括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系列产品、基因工程微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G033A、防控草地贪夜蛾的天敌昆虫新产品、生物调节剂冠菌素、防线虫苏云金杆菌制剂HAN055、水稻细菌性病害防治农药解淀粉芽胞杆菌悬浮剂、光合细菌类农药嗜硫小红卵菌HNI-1悬浮剂、菌核病生防菌剂盾壳霉、植物源杀虫剂30%茶皂素水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五谷丰素等。

    (1)广谱性病毒杀虫剂——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系列产品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作为一种宿主侵染范围相对广谱的病毒,可侵染30多种鳞翅目昆虫,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杰牵头的项目利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研发了5亿PIB/g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剂(农药登记证号:PD20183102)与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农药登记证号:PD20150817),这两款生物农药对玉米地老虎和玉米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均达到80%以上。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被用于防治草地贪夜蛾,已在江西省、四川省和贵州省辐射应用40余万亩;5亿PIB/g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剂也在江西婺源等地进行了大面积推广使用,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重点推广产品及多省农业部门重点推荐产品,也是2019年和2020年农业农村部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推荐用药产品。

    (2)我国首例基因工程微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G033A

    苏云金杆菌G033A是将对鞘翅目叶甲科害虫高毒力的cry3Aa7通过电击转化的方法,导入鳞翅目高效Bt野生菌株G03中,采用不同时空表达的启动子实现双基因的共表达,构建获得的对鞘翅目叶甲科马铃薯甲虫和鳞翅目小菜蛾等重要农业害虫具有高毒力的双价基因工程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杰牵头的项目利用苏云金杆菌G033A研发了我国首例基因工程生物杀虫剂(农药登记证号:PD20171726,商品名:禁卫军),该产品也是我国首个对鞘翅目害虫有效的Bt产品,可用于防治番茄棉铃虫、甘蓝小菜蛾、萝卜黄条跳甲、玉米草地贪夜蛾等,目前已围绕水稻、花生、玉米等作物害虫防控在广州、湖北、山东等地累计推广20余万亩,辐射近40万亩,示范区防效在85%以上。

    (3)防控草地贪夜蛾的天敌昆虫新产品

    草地贪夜蛾自2019年入侵我国以来,3年间迅速蔓延至全国26个省市,严重危害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礼生牵头的项目评估了240余种可利用防治草地贪夜蛾的天敌昆虫后,研发天敌产品16种,包括蠋蝽、益蝽、黑卵蜂3种新的天敌产品,其中,蠋蝽在2019―2020年生产高达1.4亿头,并研发了可工厂化应用的蠋蝽、益蝽人工饲料3种。目前已在贵州、河北等地创建天敌生产线7条,并于贵州、云南开展大规模应用,释放蠋蝽和益蝽罩笼处理区内的全部草地贪夜蛾均被消灭,开放实验示范区防治效果超过65%。

    (4)生物调节剂——冠菌素

    冠菌素是一种由丁香假单胞菌分泌的活性物质,能够诱导植物抵抗逆境胁迫。中国农业大学段留生牵头的项目解析了冠菌素生物合成途径,构建了冠菌素高产工程菌株,研发了冠菌素高效发酵工艺,创制出98%冠菌素原药(农药登记证号:PD20211351)和0.006%冠菌素可溶液剂(农药登记证号:PD20211370),并通过在棉花、番茄等作物上的应用,发现了冠菌素还可作为果实着色剂、禾本科作物抗倒伏剂、棉花脱叶剂。该产品在全球首次获得冠菌素农药登记,目前已具备冠菌素规模化制备的能力,并获得了生产批准证书,未来可开展工业化生产,进行推广应用,为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农产品质量提升提供新手段。

    (5)国际上首个商z业化防线虫Bt制剂——HAN055

    植物寄生线虫每年对农林作物造成重大损失,但实际生产中却难以防控。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张杰牵头的项目筛选出了含有杀线虫晶体蛋白、杀线虫蛋白酶和杀线虫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对植物线虫具有高活性的Bt菌株HAN055,并利用该菌株研制出了200亿CFU/g的Bt制剂HAN055可湿性粉剂(农药登记证号:PD20211358,注册商标“壁垒”)。该产品对根结线虫和大豆孢囊线虫常年防效可达55.6%~82.7%,是国际上第一个获得登记并商业化的防线虫Bt制剂,目前已在海南、河北、黑龙江、山东、湖北等地开展推广应用。

    (6)水稻细菌性病害防治农药——解淀粉芽胞杆菌悬浮剂

    水稻细菌性病害包括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是一类危害水稻生产的常见病害。中国农业大学王琦牵头的项目对生防芽胞杆菌资源进行筛选,获得了对水稻细菌性病害有高效防控作用的解淀粉芽胞杆菌Lx-11,构建了该菌株产业化发酵技术,并将研发的增效助剂与解淀粉芽胞杆菌悬浮剂混配使用,显著提高了生防菌的防效,目前已成功创制了60亿芽胞/mL解淀粉芽胞杆菌悬浮剂(农药登记证号:PD20190018)。该产品已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在江苏、安徽、湖北、广东、福建、云南等地示范推广应用,对水稻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效果为64.1%~85.0%,2019年以来,该产品被列入江苏省绿色防控技术产品联合推荐名录。

    (7)全球首个登记的光合细菌类农药——嗜硫小红卵菌HNI-1悬浮剂

    嗜硫小红卵菌可分泌多种杀菌活性物质,并通过竞争性抑制控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其分泌物能被植株吸收并诱导植株抗病。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赵廷昌牵头的项目利用嗜硫小红卵菌HNI-1创制了2亿CFU/mL嗜硫小红卵菌HNI-1悬浮剂(农药登记证号:PD20190021,商品名:雅力士),用于防治果蔬花叶病毒病、根结线虫病及水稻稻曲病等,该产品同时具有促生抗逆功效。该悬浮剂是全球首个获得正式登记证的光合细菌类农药,目前已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建立了生产能力1500吨/年的新型肥料(农药)生产线,推广面积达100万亩。

    (8)菌核病生防制剂——盾壳霉

    盾壳霉是油菜菌核病病原核盘菌的重寄生真菌,可寄生核盘菌的菌核和菌丝。华中农业大学鲁剑巍牵头的项目利用盾壳霉研发了40亿孢子/g的盾壳霉ZS-1SB可湿性粉剂(农药登记证号:PD20190019),并优化建立了盾壳霉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的生产技术体系,建立了以盾壳霉防控油菜菌核病技术为代表的油菜病虫草害农药减量和替代增效技术7项。在不降低防效的情况下,使用盾壳霉可减少菌核病防治农药使用量,同时结合盾壳霉花期喷雾可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菌核病,平均增产3%以上。该产品目前已在我国四川、湖北、江西、江苏、河南和青海等油菜主产区进行了大面积的示范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0万亩。

    (9)植物源杀虫剂——30%茶皂素水剂

    茶皂素是由茶树种子(茶籽、茶叶籽)中提取出来的一类糖苷化合物,可通过触杀和胃毒作用杀灭害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阮建云牵头的项目以茶皂素为主要原料,研发了30%茶皂素水剂(农药登记证号:PD20181597),可用于防治茶小绿叶蝉、茶蓟马等茶树害虫,一次施用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达60%,与其他植物源杀虫剂复合使用可提高防效。该产品是国际上首次研发对茶小绿叶蝉等茶树害虫具有生物活性且对人畜安全的植物源杀虫剂,被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列为防治茶树小绿叶蝉和蓟马的首选生物杀虫剂,目前已建成年产200吨的生产车间和质检室,并进行了推广应用,推广应用面积超过40万亩。

    (10)植物生长调节剂——五谷丰素

    五谷丰素是从重楼幼苗的内生菌NEAU6中发现的一种核苷类化合物,具有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双重活性,能促进植物根、芽的生长,并能诱导植物抗病。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曹坳程牵头的项目利用五谷丰素研发了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五谷丰素粉剂,该产品对水稻增产效果达12%~15%,玉米增产20%~28%,蔬菜增产20%~60%,2020年在广东、四川、哈尔滨、山东、江苏、福建、安徽、湖南、重庆、江西10地进行了推广试验,2017至2021年五谷丰素还在江苏、安徽、湖南、上海等多个水稻栽培区示范应用,应用面积近2万亩。

    1.3  典型技术应用

    截至到2021年9月,“两减专项”共190余项技术和模式入选省部级主推技术,其中生物源农药领域内以利用天敌防治害虫的技术为主,还有部分利用生物源农药产品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本文选取了其中的3项省部级主推技术进行介绍,包括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技术、保护地蔬菜害虫生物防治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性诱剂为核心的甘蔗螟虫系统控制关键技术。

    (1)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技术

    该技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创制,入选2017—2019年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针对为害荔枝、龙眼的荔枝蝽,通过释放平腹小蜂代替化学农药的方法对荔枝蝽进行防治,配合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达到化学农药减施与害虫防治的目的,自2017年以来,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川等地推广应用,累计应用面积超过100万亩次,对荔枝蝽防治效果平均在85%以上。

    (2)保护地蔬菜害虫生物防治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该技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创制,入选农业农村部2019主推技术,针对我国蔬菜害虫蚜虫、蓟马、粉虱等为害严重但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又会影响蔬菜产品质量的问题,通过移栽期释放值守型蝽类天敌、中后期接力释放瓢虫、草蛉、蚜茧蜂,结合蜜蜂授粉增效技术,创建了符合北方地区蔬菜生产需求的害虫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平均每年技术应用面积达3,000余亩,技术应用区的蔬菜害虫防治处置率达95%以上,害虫总体防效在80%以上。

    (3)性诱剂为核心的甘蔗螟虫系统控制关键技术

    该技术由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创制,入选2020年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针对严重危害糖料蔗和果蔗种植区域的甘蔗螟虫,通过建立螟虫性诱测报网点、结合性诱剂诱杀、性诱剂迷向防治剂和天敌昆虫防治的方式达到害虫杀灭的目的,在甘蔗生长中后期借助农用无人机实施螟虫性诱迷向飞防,比手工操作作业效率可提高20~30倍,3年的推广面积达500余万亩,年亩均节本增效达500元/亩。

    02、专利授权和申请情况

    从专利登记上来看,截至到2021年9月,生物源农药领域内授权和申请的专利共850件,涉及具有杀虫、杀菌、促生、抗病等功能的微生物菌株筛选与生产,微生物杀虫剂及杀菌剂的制备工艺与应用,农用抗生素提取工艺,天敌昆虫繁育方法等方面。

    从不同项目领域的专利类型来看,发明专利总计772件,实用新型专利共78件,其中关键共性技术类项目的发明专利最多(包含授权的发明专利和申请的发明专利),一共456件,基础理论研究类项目实用新型专利最多,共42件,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实用新型专利最少,仅1件(图3)。

我国生物源农药产品研发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未来又该如何发展?

    从专利的授权和申请情况来看,授权专利共430件,申请专利共420件,其中授权专利最多的为集成示范推广类项目,达184件,申请专利最多的为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达280件(图4)。

我国生物源农药产品研发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未来又该如何发展?

    03、标准制定情况

    截至到2021年9月,“两减专项”内生物源农药领域制定的标准达117项,涉及生物农药制剂产品质量标准,植物生长激素提取工艺规程,天敌昆虫室内的饲养方法、产品质量和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等领域,占所有制定标准总数的10%左右,包括1项国家标准、26项地方标准、13项行业标准、66项企业标准和11项团体标准。

    从项目领域来看,基础理论研究类项目和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制定的企业标准最多,分别为7项、49项,集成示范推广类项目制定的地方标准最多,达11项;从标准类型来看,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最多的均为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分别为14项、8项、49项;团体标准最多的为集成示范推广类项目,达10项(图5)。

我国生物源农药产品研发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未来又该如何发展?

    04、专著出版情况

    “两减专项”的各项目团队共出版了200多部专著,涵盖不同地区及不同种类的动植物物种名录、植物病理学、农药制剂加工工艺与科学使用、病虫害鉴定与防控、生物防治技术应用等领域,这些专著的编写和出版有利于促进我国农药的科学生产与应用。本文选取了其中的10本(表1),涉及生物源农药的技术研发、生产工艺、生产管理、推广应用等内容,为生物源农药的生产、管理、使用单位及人员等提供参考。

我国生物源农药产品研发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未来又该如何发展?

    05、生物源农药发展建议

    通过“两减专项”的实施,生物源农药在产品创制、生产工艺提升、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放眼整个行业来看,我国的生物源农药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未来可从研发、生产和应用等方面加强。

    (1)提升研发水平,弥补国内国际研究空白

    我国在农药研发领域的研发体系相对完善,具备优良的科研团队和研发设备,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低水平研究,很多研究领域仍然空白,例如在生物源农药标准制定方面,以企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居多,国家级标准和国际性标准仍然较为缺乏,国际竞争力弱,在产品的研究方面,以杀菌剂、杀虫剂等为主,缺少生物除草剂,除草剂作为一种利用广泛的产品,市场需求巨大,但目前生物除草剂领域尚未取得突破性研究进展。未来应以农业生产需求为导向,加大对相关领域内前沿产品和空白产品的研发,提升我国在生物源农药标准制定、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2)加强政策扶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由于生物源农药的研发周期长、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资金需求大,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生产或经销生物源农药,市场份额低,据统计,我国生产化学农药和原药的生产企业多达1400余家,而生物化学农药及微生物农药制造企业仅为142家,相较于化学农药生产企业,生物源农药生产企业在人才队伍、技术支撑、研发设备配备、资金保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可加强对生物源农药生产企业在企业税收、专项补贴、产研联动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降低其研发、登记和推广成本,激发创新活力,增强研发能力,形成竞争优势。

    (3)加强产品推广,推动产品落地应用

    目前很多生物源农药已开展示范应用,但常常是在农业示范园区进行,落实到千家万户中使用的生物源农药产品仍然较少,相较于化学农药,生物源农药在保存、施用和防效等方面都极易受到环境影响,致使农技推广部门、植保站、农民、农产品生产公司等使用主体不愿意使用。未来可通过制定生物源农药使用的导向性政策,加强宣传力度和科普,推动生物源农药的科学化、规范化使用,“以点带面”促进生物源农药的广泛应用和生态绿色发展。

相关阅读
2011年11月乙草胺原药企业产量分析
云南邵通副县长笑看农民喝农药
4家农药登记试验单位被农业农村部责令整改,一知名大学上榜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