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规律】:南方或北方有温室、塑料棚地区周年均可种植黄瓜,病菌在病叶上越冬或越夏;北方冬季不种黄瓜地区,则靠季风从邻近地区把孢子囊吹去,孢子囊在温度15-20℃。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3%才大量产生,且湿度越高产孢越多,叶面有水滴或水膜,持续3小时以上孢子囊萌发和侵入。试验表明:夜间由20℃逐渐降到12℃,叶面有水6小时,或夜温由20℃逐渐降到10℃,叶面有水12小时,此菌才能完成发芽和侵入。日均温15-16℃,潜育期5天;17-18℃,4天;20-25℃,3天。田间始发期均温15-16℃,流行气温20-24℃;低于15℃或高于30℃发病受抑制。该病主要侵害功能叶片,幼嫩叶片和老叶受害少。对于一株黄瓜,该病侵入是逐渐向上扩展的。
【症状特征】: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子叶被害初呈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于枯,严重的田块一片枯黄。该病症状的表现与品种抗病性有关,感病品种如密刺类呈典型症状,病斑大,易连结成大块黄斑后迅速干枯;抗病品种如津研、津杂类叶色深绿型系列,病斑小,褪绿斑持续时间长,在叶面形成圆形或多角形黄褐色斑,扩展速度慢,病斑背面霉稀疏或很少,一般较前者迟落架7-12天。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如省农科院经作所培育的冀杂一号黄瓜等②浸种催芽,培育壮苗:55℃温汤浸种,减少病源。采用营养钵育苗,调节苗床温度使之有利于幼苗生长。移栽前要加强低温锻炼,培育壮苗,增强抗病力。③加强栽培管理:实行轮作倒茬。移栽前要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深耕平整土地,作高畦,地膜覆盖栽培。定植后适量浇水,及时中耕,促进根系发育,使植株健壮。控制田间湿度,做到合理密植,生长前期应尽量少浇水,开花结果后,应增加浇水量,浇水量以土壤处于湿润状态为准,禁止大水漫灌。
(2)化学防治:①保护地棚室可选用烟雾法或粉尘法。烟雾法,在发病初期亩用45%百菌清烟剂200克,分别放在棚内4~5处,用香或卷烟等暗火点燃,发烟时闭棚,熏1夜,次晨通风,隔7天熏1次,可单独使用,也可与粉尘法、喷雾法交替轮换使用。粉尘法于发病初期的傍晚,用喷粉器喷撒5%加瑞农粉尘剂,每亩1公斤,隔9~11天1次。②喷雾法,发现中心病株后选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72%杜邦克露600~700倍液喷雾,亩喷药液60~70升,隔7~10天1次。
(3)保护地生态调控防病:棚内夜间空气相对湿度多高于80%~90%,清晨要及时开启通风口,通风排湿,降低室内湿度,并以较低温度控制病害发展。通风口开启的大小,以清晨棚内温度不低于10℃为限。9点后室内温度上升加速时,关闭通风口,使室内温度快速提升至34℃,并要尽力维持在33℃~34℃,以高温和降低室内空气湿度控制该病发生。通风排湿,降低室内空气湿度,使环境条件不利于黄瓜霜霉病抱子囊的形成和萌发侵染。
(4)高温闷棚:如果黄瓜霜霉病已经发生并已蔓延,可进行高温闷棚处理,在晴天的清晨先通风浇水、落秧,使黄瓜瓜秧生长点处于同一高度,10点时,关闭风口,封闭温室,进行提温。注意观察温度(从顶风口均匀分散吊放2~3个温度计,吊放高度于生长点同)当温度达到42℃时,开始记录时间,维持42℃~44℃达2个小时后逐渐通风,缓慢降温至30℃。可比较彻底地杀灭黄瓜霜霉病菌与孢子囊,可控制病害发生发展。采用高温闷棚方法控制病害、没有农药残留,是无公害生产的技术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