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主要侵害果实,也可侵染枣吊、枣叶、枣头及枣股。果实受害,最初在果肩或果腰处出现淡黄色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黄褐色斑块,斑块中间产生圆形凹陷病斑,病斑扩大后连片,呈红褐色,引起落果。病果着色早,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能长出许多黄褐色小突起,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分泌粉红色物质,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团。剖开落地病果发现,部分枣果由果柄向果核处呈漏斗形、变黄褐色,果核变黑。重病果晒干后,只剩枣核和丝状物连接果皮。病果味苦,不能食用。轻病果虽可食用,但均带苦味,品质变劣。叶片受害后变黄绿色、早落,有的呈黑褐色焦枯状悬挂在枝头上。枣吊、枣股、枣头等营养枝感病后一般不表现症状,处潜伏状态。经离体保湿培养后,均能长出粉红色粘液状分生孢子团。
病原:枣炭疽病源为半知菌亚门的Gloelsporium fructigenum Blerk(无性阶段),该病菌还为害苹果、梨、葡萄、核桃等多种果树。
发病规律:枣炭疽病以菌丝体潜伏于残留的枣吊、枣头、枣股及僵果内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风雨(因病菌分生孢子团具有胶粘性物质,需要雨水、露水溶化)、昆虫传播,从伤口、自然孔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幼果期即可侵染,但通常要到果实近成熟期和采收期才发病。该病菌在田间有明显的潜伏侵染现象。潜伏期的长短除受气候条件影响外,与枣树的生命力强弱密切相关。发病的早晚和轻重,取决于当地降雨时间的早晚和阴雨天气持续时间的长短。雨季早、雨量多,或连续降雨,阴雨连绵,田间空气的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发病早而重。枣果实不同的加工方法与发病程度也有密切关系。采用晒枣法加工干枣,感病的果实,经过日晒夜堆,容易形成高温高湿条件,病情可迅速发展,严重者损失50%以上。采用炕烘法加工干枣,将鲜枣在55—70℃温度下,烘烤10小时后,再行摊晒,可减轻发病,确保丰收。
防治措施: (1) 降低菌源基数,减少病源。对树下枣吊、落叶、病果等及时清除,也包括
附近刺槐树的落叶及相关染病树种的病果、枯死枝叶等。尽量不用刺槐防护林,改用其他树种。
(2) 农业栽培措施。见枣锈病部分。
(3) 做好害虫防治,杜绝传播途径。对蝽象类、叶蝉类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做重点防治。
(4) 化学防治。于发病期前的6月下旬先用一次杀菌剂消灭树上病源,可选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0%多菌灵800倍液、40%新星乳油800倍液等;临近发病期可结事枣锈病防治,于7月中、下旬喷1次倍量式波尔多液2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发病期的8月中旬左右,选用1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第百万单位对水6~8千克)或10%多氧霉素1000倍液交替使用,并混入80%代森锰锌(喷克,大生M-45、新万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新星乳油10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使用浓度见说明),每10~15天1次,至9月上、中旬一般结束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