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主要侵染叶片和花蕾,也可为害茎和果实。叶片染病,多始于叶缘,初生2~5毫米不规则形褐色小斑点,后逐渐扩大,融合成大病斑,严重时病叶卷曲,最后干枯脱落。花蕾染病,先在萼片上产生灰色病斑,后扩展到整个花器或花梗,致花蕾干枯。嫩枝染病,由花梗扩展传来,病部变灰,腐烂,致病部以上枝叶凋萎。果实染病始于脐部。
【发病规律】 病菌在土壤中越冬,主要通过水滴溅射传播,叶片间碰撞摩擦或人为操作也可传病,病原细菌从水孔或伤口侵入,发病适温17~23℃,生产上该病多发生在低温期。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 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棚室栽培时要注意提高棚温和地温,避免低温、高湿条件出现。浇水时要防止水滴溅射,以减少传播。
②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78%波·锰锌(科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细菌快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消菌灵可溶性粉剂1200倍液,或60%琥铜·乙铝·锌可湿粉剂50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4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56%靠山水分散微颗粒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每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