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彩潜蝇(Chromatomyiahorticola)属双翅目,潜蝇科。分布在全国各地。幼虫潜叶为害,蛀食叶肉留下上下表皮,形成曲折隧道,影响豌豆生长、豆荚饱满及种子品质和产量。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mm左右,头部黄色,复眼红褐色;胸部、腹部及足灰黑色,但中胸侧板、翅基、腿节末端、各腹节后缘黄色;翅透明,但有虹彩反光。卵长椭圆形,乳白色。老熟幼虫体表光滑透明,前气门成叉状,向前伸出;后气门在腹部末端背面,为—对明显的小突起,末端褐色。蛹长椭圆形,黄褐至黑褐色。
【发生规律】在华北地区每年发生4—5代,以蛹在被害的叶片内越冬。翌春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第—代幼虫为害阳畦菜苗、留种十字花科蔬菜、油菜及豌豆,5—6月为害最重。夏季气温高时很少见到为害,到秋天又有活动,但数量不大。成虫白天活动,吸食花蜜,交尾产卵。产卵多选择幼嫩绿叶,产于叶背边缘的叶肉里,尤以近叶尖处为多,卵散产,每次1粒,每雌可产50—100粒。幼虫孵化后即蛀食叶肉,隧道随虫龄增大而加宽。幼虫3龄老熟,即在隧道末端化蛹。
【防治方法】收获后及时清除败叶和铲除地边、道边等处的杂草,将其集中处理,可减少虫源。初见为害状时为成虫大量活动期(5月中下旬),幼虫处于初龄阶段,大部分幼虫尚未钻蛀隧道,药剂易发挥作用。可用如下药剂:50%马拉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甲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40%水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