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主要侵害近地面的茎蔓或果实,茎基部或贴地面茎蔓染病,初呈暗褐色,其上长出白色辐射状菌丝体,果实染病,病部变褐,边缘明显,病部亦长出白色绢丝状菌丝体,菌丝向果实靠近的地表扩展,后期病部产出茶褐色萝卜籽状小菌核,湿度大时病部腐烂。
病原: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类真菌。有报道,其有性态为罗耳阿太菌。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从植株茎基部或根部侵入,潜育期3~10天,出现中心病株后,地表菌丝向四周蔓延。高温或时晴时雨利于菌核萌发。连作地、酸性土或砂性地发病重。
防治措施:(1)亩施用消石灰100-150公斤调节土壤酸碱度,调到中性为宜,或大量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
(2)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销毁。
(3)发病初期施用40%五氯硝基苯,或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立枯磷(利克菌)可湿性粉剂1份,对细土100-200份,撒在病部根茎吐,防效明显,必要时也可喷洒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隔7-1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4)利用木霉菌防治白绢病。用培养好的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称哈茨木霉)0.4-O.45公斤加50公斤细土,混匀后撒覆在病株基部,每亩1公斤,能有效地控制病害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