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8毫米,翅展18-25毫米。头黄褐色,下唇须很长,向前伸;前翅黄至淡黄色,具光泽,基斑、中带、端纹褐或深褐色,中带由前缘1/3处斜伸至后缘l/2处;端纹较宽大,外缘界限不清,外缘区呈黄褐或褐色带。后翅褐色。幼虫体长18-26毫米,淡绿色。头黑褐色,背线深褐色,背线两侧每节各具2个暗色毛瘤。蛹长7-8毫米,纺锤形,红褐或褐色。
二、发病特点
东北地区年生l代,以幼龄幼虫于地表落叶、杂草等被物下结茧越冬。4-5月寄主发芽后,越冬幼虫陆续出蛰,爬到寄主芽、叶上取食为害。低龄时多于梢顶幼叶簇中吐少量丝潜伏其中为害,稍大便吐丝卷叶为害。食料不足时常转移为害。至6-7月间陆续老熟,于卷叶内结茧化蛹,蛹期5-15天。成虫发生期为6月中旬-8月上旬。成虫昼伏夜出,羽化后不久即交配、产卵。卵多产于叶上。每雌产卵量150-250粒。卵期8-15天。幼虫孵化期6月下旬-8月中旬。孵化后经过一段时间取食便陆续潜入越冬场所结茧越冬。
三、防治方法
(1)幼虫卷叶后,可摘除卷叶,消灭幼虫。
(2)成虫产卵盛期或幼虫孵化盛期喷洒21%灭杀毙乳油4000倍液或30%氧乐氰乳油3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3090倍液、40%乐果乳油l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0%氯·马乳油3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6000-8000倍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