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 苹果 | 葡萄 | 番茄 | 黄瓜 | 辣椒 | 柑橘 | 更多.. |
甘蔗大螟三大防治技术 |
甘蔗大螟又叫蛀茎夜蛾、紫螟。属鳞翅目,夜蛾科。我国中南部稻区均有发生,安徽全省分布普遍。 【甘蔗大螟寄 主】:水稻、玉米、小麦、甘蔗、高梁、茭白、向日葵、稗草等 【甘蔗大螟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2~15毫米、翅展25~30毫米,前翅近长方形,淡褐色,从翅基到外缘有1条深灰褐色纵纹,纵纹上下各有2个小黑点,后翅白色,雄蛾触角栉齿状,雌蛾丝状。 卵:扁圆球形,顶端稍凹,初产时白色,后变淡紫色。卵块多呈带状,卵粒平铺排列成2~3行。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毫米,体粗壮,头红褐色,胸腹部淡黄色,背面带紫红色。 蛹:由乳白色变成黄褐色,头胸部常附有白粉,腹部末端有4个小突起。 【甘蔗大螟生活习性】:大螟在四川省一年发生3~4代,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玉米,第二代为害水稻和玉米,第三、四代主要为害玉米。以幼虫在稻桩、杂草根际或玉米、茭白等残株内越冬。未老熟的越冬幼虫至次年春暖时,可转移食害大麦、小麦、油菜、蚕豆等作物。越冬幼虫抗逆性强,遇淹水有逃逸习性,发生期不整齐。越冬代成虫发生于4~5月份,第一代成虫发生于7月份,第二代于8月中旬至9月下旬。成虫白天潜伏于杂草丛中或稻丛基部,夜晚飞出活动,趋光性弱。产卵前期2~3天,有趋向秆高茎粗、叶片宽大、叶色浓绿稻株上产卵的习性,故田边稻株上、杂交稻品种落卵量大,受害较重。卵产于叶鞘内侧,有卵的叶鞘外侧稍隆起,呈枯黄褪绿斑,隐约可见卵块。幼虫孵化后,群集于叶鞘内侧为害,造成枯鞘,2~3龄后,分散蛀入邻近稻株的茎杆。多从稻株基部3~4节处蛀入,造成枯心苗或白穗。幼虫为害多不过节,一节食尽即转株为害,一头可为害3~4株。幼虫老熟后,多在稻茎或枯叶鞘内化蛹。 春季3、4月份气温上升早,第一代发生期相应提早,发生量增大。大面积种植玉米、甘蔗等作物的稻区,水稻与禾本科作物混栽的山区,芦苇、茭白较多的滨湖地区,以及杂交稻种植区,大螟的发生会加重。 【甘蔗大螟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技术 水稻收割后,及时深耕翻埋稻桩;冬季、早春尽早处理茭白残株,玉米、高粱、甘蔗残杆,彻底铲除田边杂草。 (2)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天敌,寄生性的有稻螟赤眼蜂、黑卵蜂和啮小蜂等,捕食性天敌有蜘蛛、青蛙、隐翅虫等,病原微生物有白僵菌、黄僵菌等;还可使用生物农药Bt乳剂等。 (3)化学防治 ①防治“枯心”:每亩有卵块或枯心团超过120个的田块,可防治1~2次;60个以下可挑治枯心团。防治1次,应在螟卵孵化盛期用药;防治2次,在螟卵孵化始盛期开始,5~7天再施药1次。②防治“白穗”:在螟卵盛孵期内,破口期是防治白穗的最好时期。破口5%~10%时,施药1次,若虫量大,再增加1~2次施药,间隔5天。③常用药剂:可用5%杀虫双大粒剂,每亩1千克撒施,稻田应保持3~5厘米浅水层;或用25%杀虫双水剂,每亩250毫升,加水75千克喷雾;或用50%杀螟松乳油,每亩100毫升,加水75千克喷雾;或50%巴丹可溶性粉剂,每亩100克,加水75千克喷雾。 上述药剂应交替使用,以降低害虫的抗药性。 |
相关作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