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主要侵害果实,尤其是接近地面的果实,但苗期也可染病引起猝倒。果实染病呈水浸状黄褐色或褐色大斑,以后迅速扩展软化,致整个果实腐烂,被害果外表不变色,有时果皮破裂。病部表面密生大量白色霉层。
病原:此病由真菌鞭毛菌亚门瓜果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 Fitzp.侵染引起。
发病规律:病菌以卵孢子或菌丝体在土壤表层越冬,条件适宜时,卵孢子或菌丝体产生孢子囊,孢子囊萌发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通过雨水或田间浇水反溅到下部的果实上,从而引起发病。但该病仅个别果实染病或下水头积水处受害重。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温度10~30℃,相对湿度95%以上。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为4~6月。地势低洼、田间积水、土壤粘重、地下水位高、棚内湿度过高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春夏多雨,尤其是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严重。
防治措施:1 农业防治:高畦覆膜栽培,种植密度要适宜;要及早整枝、搭架。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注意增施钾肥;合理、均匀灌水,切忌大水漫灌,降雨后要及时排水。防止生理裂果产生,番茄成熟后要及时采收。
2 药剂防治:不需要单独防治,可结合防治其他病害时兼治。发病后喷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每隔7~8天喷1次,连续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