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 Hymenia recurvalis
【为害特点】 幼虫吐丝卷叶,在其内取食叶肉,留下叶脉。
【形态特征】 成虫翅展24~26毫米,体棕褐色,头部白色,额有黑斑,触角黑褐色,下唇须黑褐色向上弯曲。胸部背面黑褐色,腹部环节白色,翅暗棕褐色,前翅中室有一条斜波纹状的黑缘宽白带,外缘有一排细白斑点,后翅也有一条黑缘白带,缘毛黑褐色与白色相间,双翅展开时,白带相接呈倒八字形。卵扁椭圆形,淡黄色,透明,表面有不规则网纹。老熟幼虫体长约17毫米,宽约2毫米,淡绿色,光亮透明,两头细中间粗,近似纺锤形,趾钩双序缺环。蛹长9~11毫米,黄褐色,臀棘上有钩刺6~8根。
【发生规律】 在华北地区每年发生1~3代,以老熟幼虫吐丝做土茧化蛹,在田间杂草、残叶或表土层中越冬。翌年7月下旬开始羽化,直到9月上旬,历期40余天。成虫飞翔力弱,卵散产于叶脉处,常2~5粒聚在一起。幼虫孵化后昼夜取食。幼龄幼虫在叶背啃食叶肉,留下上表皮成天窗状,蜕皮时拉一薄网。3龄后将叶片食成网状缺刻。幼虫共5龄,发育历期11~26天。幼虫老熟后变为桃红色,开始拉网,24小时后又变成黄绿色,多在表土层做茧化蛹,也有的在枯枝落叶下或叶柄基部间隙中化蛹。9月底或10月上旬开始越冬。
【防治方法】 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人工捕杀叶背主脉两侧的卵与幼虫。幼虫发生严重时,喷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1500倍液等药剂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