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带菌种子引起的幼苗系统侵染病株,子叶上不显症状,从第一对真叶起,在叶基部沿叶脉产生大片褪绿斑,潮湿时叶背面有灰色霉层,受病幼苗矮小瘦弱,常在封垅后枯死。大豆其它各生育期均可有再侵染引起的症状,前期不易发现,封垅后明显。再侵染引起的叶部症状为散生、圆形、边缘不明显的退绿小点,病斑背面也产生霉层。豆荚内部有大量黄色粉状物,成熟的籽粒无光泽,外表有一层黄白色或白色粉末状斑块,为病菌的卵孢子。
病原:病原为东北霜霉 Peronospora manschurica (Nauru)Syd,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初侵染来源是带菌种子,播种不带菌的种子或带菌率很低的种子地块可以不发病或晚发病(主要经由其它发病大豆田传播)。种子带菌率高的地块遇适宜的发病条件,则发病重而早。适宜发病的条件中最重要的是气候条件,播种后低温多湿有利于卵孢子萌发和侵入种子,例如同一批种子15℃时幼苗发病为16%,25℃幼苗即不发病。高抗品种的种子常常不带菌,感病品种的种子带菌率可高达40%以上,而且形成的病斑大,扩展速度快,为害性也大。豆株以展叶5~ 6天时最感病,8天已有抗病力。
防治措施: (1)各地可针对当地的主要生理小种,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2)采用无病种子播种,轻病田的种子可经过种子处理或清除病粒后使用。种子处理用35%瑞毒霉拌种有特效,或40%克霉灵或70%敌克松粉剂拌种效果都很好,用量为每100公斤种子用药0.3公斤,用福美双拌种用药量可提高到0.5公斤。
(3)结合铲地拔除病苗。
(4)化学防治 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00克加水60~75。公斤,于发病初期喷雾可控制病情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