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韭蛆
分布为害: 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 双翅目,眼蕈蚊科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是韭菜上的重要害虫。除为害韭菜外,还为害葱、蒜、花卉和中草药等。
发生规律:韭菜迟眼蕈蚊年发生世代从天津到杭州4~6代不等。杭州一年发生6代,若晚秋气温偏高也出现第七代,一般12月中、下旬第六代幼虫在大葱、韭菜的地下根茎或鳞茎周围土中群集越冬,第二年2月下旬开始化蛹,3月上旬开始出现羽化成虫,3月中旬为羽化高峰,4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发生高峰期,以后近一个月发生一代。 韭菜迟眼蕈蚊成虫昼夜均能产卵,卵产于地表土块下或韭菜鳞茎和叶鞘内,大多块产,少数散产,产卵量100~300粒不等,一般200粒左右。幼虫有群集危害特征,一般在土下5~10厘米处活动,咬食鳞茎或地下茎叶,使植株枯萎死亡,老熟后在鳞茎或根部化蛹。一般砂性土危害重,成虫不善飞翔,所以发生危害成区域性,远距离传播往往由其植物产品如蒜头、泥韭、带土的葱等将虫卵、幼虫或蛹夹带至新发生地。每年的4~6月和9~11月虫量最多,呈春、秋两个危害高峰,春、秋两季主要危害韭菜的幼茎引起腐烂,严重的使韭叶枯黄而死。夏季的7~8月份,由因幼虫不耐高温干旱和暴雨,幼虫在31℃时就滞育,特别是砂质土,土壤受阳光照射升温快,而暴雨又易使土壤板结,均不适于幼虫生长发育,所以田间虫量少,危害也轻。韭菜迟眼蕈蚊属喜温性害虫,抗高温、干旱和暴雨能力弱,幼虫发育最适气候条件为温度18~25℃,土壤含水量5%~20%。因此长江流域盛发期为春季4~6月、秋季9~11月。在25℃时,卵历期2.5天,幼虫期10.5天,蛹期1.5天。
为害特征:幼虫生活在土壤表层,群集在韭菜地下部的鳞茎和柔嫩的茎部蛀食为害。初孵幼虫先为害叶鞘基部和鳞茎的上端;春秋季主要为害嫩茎,导致根茎腐烂。受害韭菜地上部分生长细弱,叶片发黄萎蔫下垂,最后韭叶枯黄死亡。夏季气温高时,幼虫向下移动,为害韭菜鳞茎,致使整个鳞茎腐烂,严重时整墩韭菜枯死。
防治措施: ①农业措施
晒根晾土和施草木灰,春天韭菜萌发前,用竹签剔开韭菜根部周围的土壤,即晒根晾土,经7天左右幼虫干死,覆土前沟施草木灰,既可治蛆(幼虫),又能增加钾肥,使韭菜生长健壮 。灌水防治 ,在早春或秋末冬初灌水,早晚各灌1次,连灌3天,可消灭部分幼虫,如果适当加点农药,效果更好。追施氨水,在韭菜割头刀时和割二刀后结合追施适量氨水 (切勿施多了,氨水烧根,易发生肥害),也有一定效果。清洁田园在移栽韭菜时,要严格检查,清除带虫的韭苗,深埋或烧毁,可减少田间虫源。
②药剂防治
抓住成虫羽化盛期 (4月中下旬、6月上旬、7月中下旬、10月中旬)用药剂防治成虫,可顺垄喷施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1%灭杀毙乳油5000 ~6000倍液。喷洒时间,最好在上午9~11时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