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名称】:蚕豆赤斑病
【症状特征】: 属真菌型病害,在排水不良的低洼田块或缺钾田块发病较重。如遇雨日多,湿度大,发展很快。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茎、花和幼荚上也有病斑发生。被害叶片开始时出现针头大的赤色小斑点,叶的背面较多,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中间稍凹陷,色较浅,边缘紫红色,微隆起,与健部有明显的界限,在湿润条件下,病斑上面生有灰色的霉状物。病害严重时病株各部,包括花都变为黑色,叶片落光,最后全株枯死。
【发病规律】:以菌核在土壤和病残株上,或以菌丝潜藏在病残体上越夏、越冬。在南方各蚕豆区病菌尚可在秋末冬初侵染蚕豆,以菌丝体在病株上越冬。在适宜条件下,菌核和菌丝都能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初次侵染。以后田间病株上陆续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重复侵染。病菌侵染最低温度为 1℃左右,最适温度为20℃,在寄主表面有一层水膜时才能发芽侵入。在长江流域病害发展速度主要决定于4、5月份的湿度和雨日,如4-5月间常阴阳多湿,病害就发展迅速。蚕豆开花后,抗病力减弱,容易发病。播种过早,冬前发病重,密度高,生长柔嫩的蚕豆田、排水不良的低湿田、缺钾田,发病均重。连作田中,单作田块比豆麦间作田病重。
【防治措施】:主要是注意合理密植,开好田间排灌沟,增施钾肥。药剂防治,可用1%的波尔多液连续喷洒3次,每次间隔7天,或用杀毒矾、速克灵、甲霜灵锰锌等3种药中任选一种,用1∶800倍液均匀喷雾,每隔15天重喷一次,连续喷施3~5次,可大幅度减轻病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