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政策支持之外,良好市场环境也催生了行业快速发展;以化肥为例,早期进口化肥开始进入中国推广到后来取得了空前的繁荣;而后由于进口化肥的高成本、高价格等问题又催生了中国国产化肥特别是复合肥这一品类的出现并飞速发展;而由于高利润回报,市场空间巨大,社会资本和资源迅速向这一行业聚焦,并由聚变产生裂变的效应,由此开始农资制造业长达20年的持续繁荣。
从农资行业机遇的发展变化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产品机遇,第二阶段能源与资源机遇,第三阶段营销机遇,第四阶段各个环节渠道整合及相关利益共同体整合机遇。
而农资在过去的20年里已经走过了第一、第二阶段的机遇;以农资制造业代表化肥企业为例,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化肥制造企业均由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经营维护行业的发展;而90年代末以后,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通过优胜劣汰方式,资源丰富或具备运输优势的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化肥由单质肥向复合肥发展,一时间化肥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复合肥品类的多元化发展开辟了化肥制造业发展的新纪元。经过“九五”、“十五”期间的发展,企业经过改革,投资主体从单一的国有和集体经济向股份制集团转化,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合作兼并的方式盘活资产,迅速扩大产能,实施扩张战略。
总体来说,在过去的20年这段时间通过把握市场机遇获得成功的化肥企业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技术创新型。化肥由单质向多元化发展,复合肥丰富的品类划分也催生了一批新兴企业,他们受益于技术变革带来的巨大机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如以低浓度发家的新都化工,普通喷浆造粒的代表湖北洋丰,高塔造粒的芭田,控释肥的金正大,有机无机的梅花等;另外还有一些近两年兴起的大大小小的水溶肥料生产厂家;这些代表企业都在每次行业技术革命期间把握住了机会,通过战略规划在各自擅长的品类上面获得巨大的成功;还有部分企业通过品类的有效规划、品牌的传播一举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成为上市公司的新贵。
第二类是资本运作型。一些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通过联营、参股、合作、兼并、租赁等多种形式进行资源掌控和资本运作,对上游原料、生产产品、流通销售、推广服务等产业链条实施整合,最终形成了制造业的航母;出现的代表企业有湖北宜化、云南云天化等企业,形成了云南、贵州、湖北等地百万吨级的磷复肥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