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2017年上半年农资市场十大关键词盘点
来源:好农资招商网    2017-6-8 10:07:00
    

    仿佛还停留在新年的狂欢中,日历却已经显示六月了。六月,你能安生吗?这半年虽然表面风平浪静,但是内在却是暗流翻滚:

2017年上半年农资市场十大关键词盘点

    化肥各种优惠政策取消、资源税开始征收、环保要求更加严格,企业成本增加;国内外粮食价格长期低位,农民投入谨慎;种植结构调整巨大,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开始向经作转型,但是盲目之后就是卖难;提出的口号是用优质打败过剩,但是在农户投入不积极的情况下就显得极其尴尬,大面积集中上市的农产品也考验着市场的容量……

    有人说现在是温水煮青蛙,有人说现在是做什么都像在薄冰上行走,每一步都落在随时会开裂的冰面上,只希望下一次抬脚,可以安然无恙的渡过。

    我们不是市场恐怖论者,我们希望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盘点了上半年的市场规迹,我们给出了上半年的关键词:行业曲线、向经作进军、卖难、解决方案、土壤健康、产业延伸、新农商出现、大联合、设施农业、全程机械化。

    一、行业曲线

    3月份参加行业会议的时候,就被一层阴霾笼罩:单质肥出口不畅;国外新增产能增加,产能释放明显,且价格优势明显;国内环保压力增加。在成本增加、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企业都在寻求出路。

    中原肥料双交会一般会是中原肥市的晴雨表,今年的中原肥料双交会虽然没有特别的利好,但是在会议上我看到了很多新型的经销商和种植群体,或许未来他们会发力也未可知。

    这是失望之冬,这是希望之春。

    对于复杂的问题如何简单看?大抵只有数字最能说明复杂问题了。通过数字的跌宕起伏,我们可以做同比和环比分析,来判断今年的行情。

    那么,今年一季度的行情如何?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生产化肥1681.88万吨(折纯量,下同),同比下降7%。氮肥产量下降幅度较大,成为化肥产量下降的主因,磷肥和钾肥生产相对较好。其中,尿素产量降幅高达20.8%,创出近年来下降幅度之最。

    未来不会更坏,因为我们已经经历过艰难。就像走路,已经到了洼底,还能怎么低?行业会经历成熟及平稳甚至衰退期,企业也会经历,但是无论何时,总有一批优质企业崛起带动着行业的发展及进步,这就是领军者企业。

    十家上市肥企2017年一季度业绩报告一出,让我们眼前一亮,其中八家上市肥企“开门红”,五家净利润翻倍增长!

    鲁西化工增长14.27倍,四川美丰增长7.92倍,湖北宜化增长3.78倍,心连心增长1.27倍,泸天化增长1.05倍,成绩喜人。第一季度亮眼的数据表明,不少上市肥企算是熬过了行业深度调整的时期,并逐渐找到新的业绩增长点。大部分肥企在聚焦营销转型、推动联合协作、提速国际化方面做出了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当然,你也可以说有些翻倍增加的企业是因为去年同期盈利太少,但是企业今年的努力大家都看得到。

    金正大、史丹利、新洋丰、心连心等企业一直呈持续增长事态,当然今年它们也和往年有所不同:金正大由单一的产品销售向作物全程营养解决方案的提供和服务转变;史丹利参股恒基种业加快农服转型布局;新洋丰联合象辑知源(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华风象辑(北京)气象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建立农业气象研发创新基地开展成果转化与商业化推广;心连心除了成本控制之外,增加复合肥比重。

    其实今年几乎没有企业抱怨,因为大家都知道目前是真刀真枪的较量,遵从零增长政策导向,未来主流企业是否重新洗牌尚未可知,何必给自己戴上第二、第三阵营的枷锁?所以,主流企业都在努力,为了更好的自己,为了实现农业的情怀,为了更好地服务农业。

    二、向经作进军

    今年很多人的关注点都在种植结构调整上,而更多的落脚点在于经作。

    投入不断增加,收入降低,这是所有种植户的痛。自觉不自觉地,很多农户就开始调整种植结构,很多企业也都开始向经作进军了。

    大田作物的关注度降低,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很多人不会这么说,可能因为大田已经如此的艰难,就不要再拆穿。但无论我们拆穿与否,这已成事实。因为增量在大田上已经很艰难,何况还有种植结构的调整?

    种植结构的调整不仅仅是政策的引导,也有市场的引导。大家肯定都向经济附加值高的产品倾斜。虽然“向经作出发”并非口号,但是企业和农户都是这样做的。企业和经销商都已经将之看成自己增量的源泉和深度服务的对象。

    河南,原本是中原粮仓,以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但是今年也有不小的调整,即便每年我们都做河南的调研,这个种植结构的调整也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在开封、新乡、中牟等地,大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商丘花生、大蒜、苹果、梨的种植面积也在增加;漯河大蒜、辣椒、花生、草莓、葡萄;南阳、驻马店的花生,扶沟的蔬菜,新郑的大枣,河阴的石榴,焦作的山药,三门峡的苹果,信阳的茶叶等等,很多传统的经济种植区自然仍然保留,周围星火燎原般被传统种植区的热情点燃。明显有种植区域集中化的趋势。

    河南只是中国区域种植的一个缩影,和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发展趋势类似,很多地方都在发展精、特、优农业产业。寻找本地区的优势作物,提升本地的农业经济状况。像很多省份几乎就是一县一品,甚至一乡一品。大荔、沾化的冬枣,宾川、建水、吐鲁番的葡萄,烟台、洛川、白水、静宁、泰安、昭通等地的苹果等等,我们随口就能说出很多地标产品。

    其实,即便不说南方这些传统经作就比较发达的地区,仅仅原本就是粮仓的这些地方,种植结构的调整也是非常的明显。

    而市场的变化倒逼企业的变化。既然在大田的增量难以为继,所以很多企业开始将目光投注作物的专用肥。并对特色、特定作物有了很多的政策倾斜和服务。很多企业高管,包括一些大区经理在谈行业的时候,都表示虽然对某些区域的种植结构调整有准备,也已经调整了区域的政策,但是恐怕调整地还不够。

    市场转变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迅速。

    现在很多企业也开始参与到了经济作物中来,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农作物品牌。我熟识的几个大平台经销商也都没经受住政策诱惑,开始涉足高端经作,以及农产品的产业链运作。路漫漫其修远兮……

    三、卖难

    其实,真的不想说“卖难”的事儿,因为大多数“卖难”属于市场规律。

    市场本身那只看不见的手一直在调整农产品的价格,波动真的很正常。

    对于价格,也的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是观点相悖。种植户希望产量高、收购价格高,采购商希望采购品质好、价格低,消费者希望品质好、价格低。这三方的意见很难统一。

    并且,价格很难有全国性的波动,大多只是某地区的波动。譬如今年河南的蒜苔滞销,请人抽蒜苔每天100多元的价格已经远超蒜苔本身的价格。与之对应的,很多地方的蒜苔价格仍然居高不下。

    去年宾川的葡萄、徐闻的菠萝也是如此。这大多是产品集中上市,产品品质雷同,销售渠道单一,冷链不完善引发的。也有专家表示,很多时候,不与地域和品种相关,也不是过剩,而是种植模式毁了整个产业。

    玉米这样的大田作物,应该是最受“嫌弃”的物种,目前玉米价格低迷、库存较大,适当调减玉米种植势在必行。但百姓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玉米价格持续走低。种玉米肥料、人工这些成本投入较高,收益减少,甚至要赔钱!东北很多种植户在尝试将玉米改水稻,但大面积玉米田改水稻田前景真的那么乐观吗?

    盲目种植,不看身后事(不管销售,认为只要有产品就有销路),不学习只跟风,是大多数种植者的通病。但新型的农户就不这样。

    其实青储、黏玉米等品种还是赚钱的,譬如“逆势接盘”的玉米种植者李德乐,据媒体报导其种植的玉米有的竟能达到9.9元一穗。规模种植之后,田间精细化管理,无化肥无农药,玉米质量好,降低成本,种什么都一样赚钱。

    五常拥政村水稻种植大王邹志忠,虽然有五常稻花香的地域及产品优势,但他知道不拓宽销路,只能赚到微薄的利润。首先,用工匠精神打磨自己的水稻:种植过程全用人工,施用有机肥,不打农药,人工插秧,人工拔草,人工收割,人工脱粒;然后重视销售,跑市场,做淘宝,做微商,将身份证印在包装上,做同位素检测等等,保证没有药残,没有农残,没有重金属,终于获得“老爸评测”的青睐,两个月在其平台上面销售40万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人赔得倾家荡产,就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无论是玉米还是其他的卖难,其根源还是结构性的,“大路货”多,优质专用品种少。因此,结构性改革在所难免,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更是重中之重。

    四、解决方案

    今年上半年,一个大热的词汇就是全程作物解决方案。这是几乎每一个大企业和有志向的经销商都在做的一件事情。

    也有经销商问,在卖难的情况下,在农民投入积极性低的情况下做解决方案有用吗?

    没用吗?降低成本投入的前提下,让作物的品质变得更好,让作物的价格更好,还有比这个更有用的么?

    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提倡作物解决方案,今年又在马铃薯、水稻、苹果、柑橘等作物的全程解决方案上发力,目的就是为了指引方向,让更多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当然,也有不少企业和大商一直在做方案而鲜为人知。

    陕西惠多利农资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忠献告诉笔者,他们已经连续五年专注做作物的营养解决方案了。就陕西惠多利而言,找到自己最优势的所在,并努力完善之,找到路径就是最好的。

    天道益农董事长马天强也是较早尝试做解决方案的,他认为,传统农资销售是价值争夺和再分配,在产品供不应求和供需平衡情况下,确实对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品种品类,服务农民、农业起到很大作用。现在产品已严重供过于求,市场也由产品为王,进而终端为王,然后到了服务为王的阶段。那么,服务的核心是什么?创造价值,省心、省事、省钱,增产、增收、增效!马天强认为,将一个环节做极致可以活下去;将几个环节做好,可以活得滋润;多个点串起来,可做强做久。

    大商们都如此,企业自然也不会落后。

    今年4月7日起,金正大在全国优选100个重点经济作物县,集中5个月展开声势浩大的作物高产营养解决方案地推活动。截止4月底,金正大陆续走进陕西大荔、河南扶沟和中牟、山东平度和安丘、山西万荣、广西武鸣、安徽砀山、广东翁源、云南西双版纳等区域,发布了冬枣、辣椒、葡萄、大姜、苹果、大蒜、柑橘、油桃、果蔗、香蕉等作物的高产营养解决方案。有针对性的方案,引得万余人次农户参与。

    做营养解决方案的当然不止金正大,雅苒、美国优马、新洋丰、史丹利、深圳芭田、红四方、心连心等企业也在聚焦作物,向服务转型。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做营养解决方案呢?有技术优势,具备作物生长所需的全系产品,有肥料领域全品类矩阵,有专业技术指导团队以及整合技术力量的能力。有这样的能力,还要有由经营产品向经营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转变,由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变,由单一的产品销售转向作物全程营养解决方案的提供和服务的意识和理念。

    而在配合企业做作物的营养方案的基础上,经销商或者零售商手中会有更多的资源,可以涉足全程解决方案。安徽砀山县经销商蒋中伟就表示,接下来他将在营养高产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完善植保方案,真正做到砀山梨的整体解决方案,为农户提供增值服务,全方位守护砀山梨的品质。

    五、土壤健康

    确保土地安全,环安(环境的安全)才能保障农安,才能保障食安,消费者吃了才能心安。

    “以前是要吃饱,现在是要吃好。”

    作为苹果技术专家的陕西绿泰果业董事长赵福泰,很痛心因肥料、农药的泛滥使用而破坏的土壤原生态。赵福泰认为,有些传统的苹果种植区已经没办法种植出高品质的苹果了,苹果的问题不止是要淘汰品种、淘汰果园,再继续恶化下去可能还要淘汰产地。

    云南西双版纳服务香蕉的余健文表示,经过多年的种植,香蕉在种植上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农户都没有重视或者根本没有办法去解决,因为种植户技术上的不足,达不到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目的。

    无论是消费者对食安的需求,还是从业者对农安的倾斜,亦或国家对环境、土地安全的重视,最终都将土壤健康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

    土壤健康在这半年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各省土十条相继出台。控制农业污染,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农业部更是专门成立了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5月2日,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在京揭牌。

    有了国家的鼎力支持,有了市场的友好反馈,企业的进发力度自然更大。不只是氮磷钾,第四元素的广告语直击痛点,犹如一记闪电划破传统施肥观念的夜空。而后一些新兴(也并非全是新企业,只是以前没有进入主流视线)企业如根力多、木美土里、北京澳佳、河北硅谷、山东恩宝、开门子等开始在生物菌肥、有机肥、硅肥、海藻肥等方面崭露头角。

    正如祥云等企业也都推出了“健康肥料”这样的产品和理念,也是聚焦当下中国现状,从产业链的源头来控制舌尖上的安全,以科技含量高的“健康”肥,滋养健康的土壤,种植健康的农作物,并产出健康的食品。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十一天后,农大肥业盛大发布业内首部企业社会责任绿皮书;并于4月22日第48个地球日,发起并承办编制《中国腐植酸肥料产业发展白皮书》研讨会。

    诺泰尔CEO亚迪向我介绍,诺泰尔氮磷协同增效技术、MTE+活性中微量元素增效包、AUTO-pH科技等技术,融合诺泰尔和金正大科技成果,中西合璧,能在科技上解决中国种植遇到的问题,同时能过给中国农民带来一揽子作物营养解决方案。给作物带来好营养好吸收,给农民带来好收益。

    土壤资源是有限的,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我们有责任让它传下去。如何传?就需要每一个从业者的努力,尽管前路仍然遥远,但是努力才有希望。

    六、产业延伸

    以前流行跨界,现在强调产业延伸。

    跨界是哪个赚钱做哪个,隔行取利稍微透露出资本的随意性。行业延伸要么向上游,要么向下游,找到自己优势资源相对集中的部分,有着审视自我的感觉。

    不必分辨哪种更好,因为我们一直在通往更好的路上,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要跑的路线。在向上或向下延伸之前,必须保障链条的健康、通畅,并找到自身优势资源相对集中的部分,做到出色。

    说起产业延伸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企业都在尝试。往上游延伸的我们已经说过很多。

    开门子选择的是向下延伸,给合作伙伴搭建更加科学的合作平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高端农机装备,将重点在种植环节开拓服务空间。

    开门子董事长方秋保认为,行业整合高峰期即将到来,因此企业一方面要炼好内功,以渡行业困难时期;另一方面要做好一个“新”字,包括产品创新,渠道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对于开门子而言,就要坚持稳定发展传统产业,复合肥产业;重点发力农机产业,探索培养农业服务产业。

    金丰公社选择的却是为种植户提供更为集成、经济、高效、便捷的种植业整体解决方案。金丰公社CEO张祥表示,金丰公社是金正大集团投资并控股的一家平台公司,希望通过理念先进的服务,来实现对种植户的增值,带来种植管理模式的改变。给种植户测土配方,帮助种植户选种选肥选药,提供种肥同播和机械收获等专业农机服务,对种植户进行互联网培训和病情诊断。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方面,结合外部渠道和自有渠道,帮助农户建立品牌,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新洋丰也是由磷复肥行业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型的践行者,紧跟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关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结合与应用,向现代农业方向延伸,特别是在农业设施、装备、可信任优质农产品的生产、种植和流通领域提供解决方案。

    新洋丰也在涉足农产品,其全资孙公司洛川新洋丰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洛川积极试点苹果产业各个环节的综合服务:以“四优体系”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提供果品整体种植解决方案,直接收购果品并在沛瑞品牌下打造小产区生态精果概念,借助国内大型果品流通渠道和线上生鲜电商渠道销售,最终实现优果优价。

    史丹利也已经参股恒基种业,加快农服转型布局;参股恒基种业,转型农业综合服务商。采用“自营+平台”的农服发展模式,从单一农资供应商向综合农业服务商的角色转变。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提供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农业技术、粮食贸易、金融和信息等一体化服务。

    七、新农商出现

    科技改变农业,他们让改变发生。

    或许你也见过他们,或许他们目前的实力还不是很强大,但是他们爆发出来的力量和所做的事情,令人惊喜和动容。

    今年上半年,在调研市场的时候,我发现有这样一批农资行业的新型群体:80后;懂技术;技术驱动;会用社群传播;不依赖传统网点,直达农户。通过服务特定作物占领市场。

    他们无疑是找准定位,找准方向的先行者们。他们不同于一般的经销商,他们年轻,更有深耕市场的人脉和服务农业的情怀。他们相信好管理能出好产品,好服务能让作物有好品质、好收益。

    他们的管理和服务从来不是高难度,而是从实践中来。他们深挖种植户的需求和痛点,用服务让作物的品质提升,让农户收益增加。

    我开始一直在纠结,如何去定位他们。营销专家刘春雄老师给我指点迷津:“80后,懂技术,会用社群传播,不依赖传统网点——你提出了一个新农商的概念。”令我豁然开朗——新农商,就是新农商。

    采访过的经销商中,从赵阳光到张变云,从刘闯到薛小明,都无一例外的都是技术能手,虽然大多并非专业出身,但是他们都通过后期的学习,掌握了某种或者几种作物的关键技术。

    刘闯认为这是个温水煮青蛙的时代,要么改变要么跟风。张变云也说,和别人一样是没出路的。赵阳光说农资经营并不难,只有你有本事将产品卖出去。

    那么,如何将产品卖出去?如何改变?

    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技术驱动、建群、建圈子。张变云将当地种豆角的农户都集中在一个群里,规定豆角群只讨论豆角相关问题及知识,小问题群里解决,大问题她亲自去地里解决。由于技术以及方案比较适合,很多新晋种植户非常信任她,甚至其他县乡的人来咨询。她虽然是一个零售商,但是服务的人群绝不仅仅是一个乡镇。

    我以为只有零售商才能这样服务,渭南市智慧创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薛小明纠正了我的观点。薛小明几乎也是直达农户的,将核心农户发展成服务站,农户有小问题可以先咨询服务站。在作物各个施肥用药节点,薛小明都会在不同的群里(人数太多,索性就一个地方一个群)通知,并且会继续点对点通知,然后逐一跟踪。

    云南农格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董冰,甘肃庆阳的代理商段建峰,他们都是后起的力量。董冰原来是某企业区域经理现在做代理,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专注全球优质植物营养的推广与销售,做绿色水果基地事业开发,他目前的目标就是直接服务好某个县的两种作物。段建锋是一个去年刚刚植物营养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就凭借自己所学,从营养、从水溶肥入手,做苹果的全程解决方案。

    这样的新农商正在崛起,虽然目前不占主流,但是他们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八、大联合

    当产业到了成熟期,领军企业间只会此消彼长,很难有大的撼动。那么,如何在成熟的行业做出新的增长与可能?集众智、聚合力,大联合才能大发展。发挥各企业在各自强势领域的优势,形成力量的聚合。

    今年上半年,企业间协作、联合案例不断。

    新洋丰在新年伊始就开启了它的大联合之路。2017年1月5日,公司与象辑知源(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华风象辑(北京)气象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在智慧气象、大农业、金融等相关领域开展合作,深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基于新洋丰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网络,三方共同建立农业气象研发创新基地开展成果转化与商业化推广。

    为了降低成本,抱团取暖。国内龙头化肥生产企业,诸如云天化、贵州开磷、贵州瓮福、河南心连心、鲁西集团、湖北宜化等召开行业内“6+2”会议,旨在从化肥生产所需原料环节,降低成本,抱团取暖。

    3月26日,主题为“中国肥料产业升级之路——大联合大协作”的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启动仪式在北京拉开大幕。农业部、工信部、中国石化联合会大力支持,八家单位联合主办,集聚各方面力量和优势资源,共同推进我国肥料供给侧改革大计。

    为何行业这么多的企业开始联合、协作?

    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表示,肥料行业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为此,全行业需要改变过去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全面树立大联合、大协作、大发展的理念。通过集聚行业优势资源和开展上下游联合协作,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化肥产业供给侧质量和效率,推动实现化肥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如果说上述案例是企业间的合作的话,那么厂商协作打通价值链又是如何做到的呢?4月下旬,中农控股和山东春雨肥业有限公司共建的百万吨腐植酸螯合肥生产基地战略合作正式起航;5月5日,湖北宜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云南农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昆明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5月27日,湖北黄麦岭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与河北省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厂商共建,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合作力度。就企业而言,整合了经销商的仓储、物流、网络、资金和人才优势等资源;就经销商而言,借了企业品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力量。既整合了资源,又形成了更大的协同优势,对厂商都说良性的合作。

    除了这些,还有企业和银行、金融方面的联合,解决经销商和农户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问题。

    九、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可以破解自然条件的制约。

    可以将水肥更加精准地施用,可以节约用肥用药,使你更少投入更多收获。

    设施农业不止今年独有,却在今年光大,并有燎原之势。

    见了以色列的设施农业,我们认为设施农业就该那样,利用水肥一体化,物联网让科技改变生活。当时就和团友们谈论在中国的可行性,很多团友认为除了新疆地区,中国大多数不缺水,水肥一体化并不十分必要。彼时,国内水肥一体化进程也比较缓慢。

    今年,跟很多经作种植者聊天时,他们都说靠天吃饭的时代过去了,天气不可捉摸,缺雨、干旱、极端天气都避无可避,所以越是经济附加值高的产业种植户越是不吝投入。

    冬枣种植区大荔,大多数农户都是搭建冷棚或者暖棚,来抵御自然灾害,并且使冬枣提前上市。据种当地种植户王会军介绍,现在他们都开始重视冬枣的品质和种植方式了,最早上市的冬枣能达到120元每斤,越晚上市价格越低。

    据介绍,大荔设施农业在全国都比较出名,为了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绿色食品,在示范园内积极推行了生物反应堆、黄板诱杀、水肥一体化等低碳技术,有效控制产品农药残留量,达到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要求。

    专注于研究冬枣技术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文海教授认为,有了新技术,大荔冬枣的品质和产量才可能会有新提高,冬枣种植户才能收获更大的收益。

    佳沃集团建成的一万亩核心示范基地内,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IT前沿技术被运用于猕猴桃的精耕细作。每棵猕猴桃树都有精准滴灌控制器,各地块都有360度的摄像头,全部通过物联网技术远程控制。轻点鼠标,就能实时掌握果园里猕猴桃的长势,土壤的湿度、温度、光照等情况;拿起手机或iPad就可以远程控制滴灌设备。

    在陕北种植苹果的赵福泰,也将水肥一体化的管道铺到每一家苹果种植园。赵福泰一直提倡精准施肥,节约成本也保护土壤,他期望每一个种植户都能体会到水肥一体化的便利和优势。大理种植石榴的闫虎,开荒山种植之前先铺设管道;白水刘军田安装防雹减灾系统,水肥一体系统……

    设施农业在规模种植户那里得到逐渐普及,企业也在做设施农业的推广和示范。并且很多企业已经将液体肥或者水溶肥的销售和滴灌设备企业并在一起推广。惠多利的何忠献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扩展企业的销售渠道,也可以将肥料产品和设备产品的优势都发挥出来。

    十、全程机械化

    说了设施农业就要说说农机,农机开启了种植的新时代,也给农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曾经的职业割麦人——麦客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开始消逝,代表着一个新旧行业的交割。三更灯火五更鸡般繁忙的夏收、秋种只能停留在记忆里。

    在人力成本居高不下、土地集约化的今天,几乎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开始被机械代替。更快捷,更高效是当下的追求。所以,大型的机械设备已经上线。机械施肥、机械喷药、专家的保姆式农化服务、大型机械收割和高端设备烘干等环节,都为实现增产增收、降低种植成本提供了条件。也将人力全解放出来了。

    前几年随着“种肥同播技术”的发扬光大,农机装备+缓控施肥的成功推广给了大家想象力。近来,很多相关企业嫁接资源的成功,也是行业一大幸事。兰博基尼的大马力拖拉机、开门子研发的开门子谷物干燥机等等开始进入大家视线。

    据介绍,开门子的现代农业板块将重点在种植环节开拓服务空间。国内农机存在的普遍性缺陷,为开门子高端农机装备板块提供了发展空间。

    有时候是行业的发展促使大企业加入,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和行业影响力来规则行业的发展,让大家找到较好的产品。

    飞防的异军突起,给无人机注入了无限活力,原本只是用来送送戒指、做点航拍的无人机,开始肩负起农业打药的责任。在大面积的大田上空飞一飞,喷一喷,病虫害就搞定,再也不需要自己顶着大太阳背着喷雾器一点一点喷洒。

    2017年3月25日,广西田园农博士植保无人机在崇左市罗白乡2.2万亩甘蔗双高示范基地启动了一场飞防作业。对飞防作业流程重新梳理,规范化,希望通设备效率的提高,规范的飞防流程的执行。

    很多飞防企业也开始频繁活动,走访市场的时候,大多数大经销商那里都有几台无人机。由于无人机频频扰民航飞机,民航局近日宣布,6月1日起民用无人机实行实名登记注册,不知道对农业用无人机有没有影响。

    也有人对飞防质疑的,说存在污染和喷洒不均匀的可能。进而转向对国产喷雾器的流量存疑和对针对果蔬喷雾设备的需求。在苹果会上见到静电喷雾施药,也着实有看点。而机械化进程也带动了农机版“滴的”的上路。

    全程机械化是符合我国农村状况的,对于留守“3860部队”而言,能有多少的劳力蹒跚在黄土上?即便是大农场,又有多少的资金支持大面积请工?

    有迷恋机械化作业的,有喜欢传统作业的。在机械化的今天,也有人想用工匠精神打磨自己的农产品,以期传统的高品质。当然这样很艰难,投入也很高,如果没有高的收益,这种做农产品的精神就会被抛弃。我不知道工匠精神和机械化量产是否背离,如果只能二选一的时候,只能任一方淡出历史舞台么?

相关阅读
2015年安徽:订单农业成新宠
徐州市供销合作总社: 多链融合,拓宽“数字供销”惠农路
玉米没救了,国产大豆还有希望吗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