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农资网手机版,经销商种植户都在用
板栗剪枝象甲该如何应对?具体措施有哪些?
来源:网络    2021-6-22 18:02:00
    

    板栗剪枝象甲是一种危害比较大的病虫害,危害程度严重时,甚至会减产80%。因此,农户们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那么,农户们该如何应对板栗剪枝象甲?以下内容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农户们有所帮助。

板栗剪枝象甲该如何应对?具体措施有哪些?

    形态特点:

    成体身长在 6.5mm 到 8.2mm 之间,体宽在 3.3mm 到 3.8mm之间,呈蓝黑色,表面有光泽,身体上遍布着银灰色的绒毛,黑色的长毛稀松分布,头管有一点弯曲,和鞘翅的长度一样长。触角一共有 11 节,雄虫的触角位于头管端部的三分之一位置处,雌虫的触角位于头管的二分之一位置处。雄虫的前胸两边各分布着一个尖刺,而雌虫的前胸两边没有尖刺,成虫的鞘翅上分布着十行刻点。板栗剪枝象甲的卵是椭圆形的,为乳白色,在孵化之前会先变为黄色。幼虫的体长在 4.5mm 到 8mm 之间,呈乳白色,身体弯曲而且有大量的横皱,没有脚。蛹长大概是8mm,一开始是乳白色,然后转变成淡黄色,头管会向腹部伸张,在腹部的末端部位分布着一对刺毛,颜色为褐色。

    发生规律:

    板栗剪枝象甲一年发生一代,在寒冷的冬季,老熟幼虫会在地面做土室过冬。在第二年的 5 月份逐渐化蛹,蛹期在 21~23天,在 6 月初,成虫逐渐羽化出土,到 6 月的中旬和下旬是板栗剪枝象甲的盛发期。

    成虫在出土之后,会爬上树啃食花絮以及嫩栗苞,大概一星期以后就能够交尾产卵。成虫在夜间静伏,白天活动比较频繁,特别是上午 9 点到下午 4 点之间,活跃度最高,如果受到惊扰,板栗剪枝象甲会立刻坠地装死。成虫在交尾以后便会产卵,成虫在产卵前,会先在与栗苞间距在 3~6cm 的部位将果汁咬断,但是仍然两者表层,令板栗树枝倒悬,之后用口器在栗苞上面刻槽,将卵产至里面,然后使用碎屑把口封住,被产卵的栗苞表面能够观察到存在一个比较小的坑洼。成虫在产完卵以后,会将悬垂的树枝彻底咬断,让栗苞落地,只有极少数的树枝因为表皮没被咬断仍然挂在树上。一只雌虫可以剪断 40 余个树枝,如果病虫害问题严重,被咬断的产卵树枝会遍布果园。

    板栗剪枝象甲的卵会在落地的果实里面发育,卵期在 5~8天之间,每年的六月中旬或下旬,幼虫渐渐地孵化,刚刚孵化的幼虫会危害栗苞,逐渐长大后会进入到坚果里面取食,直到把果实蛀空,果壳里到处是蛀屑和虫粪。幼虫期大概是 30 余天,幼虫在老熟之后会离开果壳,在土壤里面筑土室,准备过冬。入土的深度和板栗园的土质有关,通常会位于 3~9cm 的土壤深度处。

板栗剪枝象甲该如何应对?具体措施有哪些?

    防治措施:

    第一种,捡拾虫苞。按照板栗剪枝象甲的产卵特点以及发生规律,在 6 月和 7 月份可以人为捡拾板栗树下的虫苞,注意不要有虫苞遗留,然后将捡来的虫苞集中在一起,就地焚毁。此种方法连续使用两年,有效率能够达到 98%,而且投资成本较小,不会造成污染,只需要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即可。

    第二种,土地深翻和清理栗园。在清理栗园里面的杂草或者是灌木时,在冬季还应当对栗园的土壤进行深翻,深度控制在 15~20cm 之间,达到破坏板栗剪枝象甲土室的效果,将越冬的幼虫杀死。在深翻的同时配合农药联合杀虫,效果非常好,有效杀虫率高达 90%,甚至会更高。

    第三种,地面喷药。板栗剪枝象甲在出土之后,会在板栗树下方的蒿类植物或灌木上短暂停留,在这个时间里补充营养,为此,板栗种植户可以在成虫出土的主要时期,也就是每年的 6月中旬到 7 月上旬这段时间里,每隔 3~5 天对树下的灌丛和蒿类植物喷洒药物防治板栗剪枝象甲。适宜的药物为浓度是 40%的乐果,稀释 1000 倍以后使用,或者使用浓度是 90% 的敌百虫,稀释 1000 倍以后使用。地面喷药的杀虫率大于 85%。

    第四种,药剂防治。在板栗剪枝象甲上树的期间,在 6 月15 日到 7 月 10 日之间,每隔 10 天为板栗树喷洒杀灭菊酯,稀释 2000 倍以后使用,或者还可以每天使用浓度是 25% 的亚胺硫酸,稀释 800 倍之后对板栗树进行喷施,杀虫的有效率大于90%。

    第五种,栗粮间种。板栗在定植后的 4~6 年,树木比较矮小,林间的空隙比较大,可以间种黄豆、小麦、油菜和甘薯等作物,可以改良土壤的结构,加速分解落叶植物枯根的速度,提高土壤的肥力。而且间种的作物还能够发挥屏障的作用,阻碍板栗剪枝象甲成虫的爬行和迁移,破坏板栗剪枝象甲的生存环境,有助于抑制板栗剪枝象甲的发生。

相关阅读
解决土壤“板结”的八大办法,合理采用哦!
毛豆茎枯病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死苗补救措施是什么
首页 | 快讯 | 产品库 | 厂家库 | 图谱 | 种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