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多地农业农村部门启动小麦病虫害防治用药政府采购。但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廉政风险仍然较高……
前几年,在我国大规模实施小麦“一喷三防”项目的时候,有多个县(市、区)的种植业管理科长、植保站长、分管领导乃至局长,因为涉及招标腐败而纷纷落马,极个别地方的植保站几乎“全军覆没”。但是,几年时间过去了,仍然有一些侥幸过关者或者继任者,不仅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继续置国家利益而不顾,“时刻准备”着再好好“捞一把”。手段其实并不高明,主要还是那几种,最常见的是在确定采购农药品种时,放着市场主流产品不选,而选择登记企业只有三四家的冷门产品,以方便意向单位“围标”。由此导致最终中标的产品,较同类产品贵的没影,严重干扰了正常市场秩序,让同行不服气,让农民群众“骂娘”,极大抹黑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部门多次强调要强化支农资金使用监管,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能,但到了基层,有时却监管乏力。在此,呼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主动作为,盯紧靠牢,充分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进行科学分析研判(同时要进一步畅通举报渠道),对在农药农资政府采购活动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提前干预、及时处置,对触及法律红线底线者敢于亮剑、严惩不贷,确保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到实处。 |